所谓疑经,又叫疑伪经,就是根据古籍的考证与对比,来更正解释《福音书注解》中遗失或错误的部分。
这种“疑经”兴起于帝国历1066年前后,从王庭西征返回的屮字军战士,带回了大量遗失的技术和书籍。
可教会在比对后惊讶地发现,教会对经书的理解居然与早期圣人们的理解有偏差,甚至到了完全相反的程度。
一方面是经书的确在传播中失真,另一方面则是返回的屮字军战士带回的书籍中,含有大量的异端伪经和假书。
当时正值帝国的千禧年,可却是教会影响力最弱的一段时间,领主们可以随意废立教皇、抢劫教堂。
整個帝国的范围内,到处都是土匪强盗和瘟疫天灾。
教士们认为这是圣父在惩罚他们传错了福音,于是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“疑经”活动。
他们会根据古籍进行互相印证,以探寻和证明注释是否正确,并书写更符合“真理”的理解。
不过根据撒林学者会部分学者考察,当时的教士们会选择性地挑选适合他们想法的古籍。
一小部分修士为了满足其政治主张,会引用异端经书,甚至是断章取义来修改正确无误的教义。
疑经兴盛的五十四年里,共召开了五届大公会议来厘清教义争端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