展开奏折,孙元化那沉稳中带着激越的字迹映入眼帘:
臣孙元化,谨奏于陛下:
伏以陛下圣明,洞察边患,特重火器之制。臣幸蒙圣恩,擢任大明火器厂主事,日夜兢兢,不敢有负。
今南海子试炮场新铸火炮四门,经极限测试,技艺初成,谨将始末、工艺、效验恭呈御览。
…………
新炮之坚韧可靠、射程倍增、节省铜料逾四成,皆远超旧式大将军!此乃陛下洪福,天佑大明!
……恳请陛下圣裁,准予量产,并嘉奖有功工匠……
朱由校逐字逐句细细读着,嘴角渐渐勾起一抹由衷的笑意。
孙元化成功了!这“铁芯铜体”炮不仅成了,其性能甚至超出了他的预期!这份奏折,字里行间透出的那份激动与自豪,他感同身受。
他心中一阵欣慰,自登基以来,他深知火器乃未来战场决胜关键,对大明火器发展倾注了极大心血。
虽有系统兵工厂的“金手指”,但他从未轻视本土技术的发展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