丁家这一支是从西省迁过来的,丁老爷子刚来津门讨生活的时候,身上没有一两银子,靠着给淮军军官当小利巴,也就是碎催,才攒了一点钱,随后借着当碎催时认识的人脉,做起了毛皮生意。
也有人说,当初那个淮军军官有点别的癖好,丁老爷子年轻的时候眉清目秀,属于那军官的贴心小厮,因此得了不少赏赐,但是年代久远,这话有多少有点腌臜,为尊者讳,久而久之也就没人再提了。
当时口外的皮子还没有时兴,平津一带的达官贵人穿皮大衣皮裤子,大多都是用关外的皮子,而关外的皮子进关不走陆路,走水路。
从旅大装船,运到津门,由各家皮货栈收购,再转卖到各地。
丁老爷子就是做这里面的掮客生意。
这生意做了有十几年,丁启宏攒下了一定家业。
而后他又审时度势,投入大量本钱,开了一家银店。
在丁启宏老家,时兴做银子生意,不管是开钱庄,开金银铺,还是挑着担子拿着小秤给人换金换银,打金打银。
周围的人都笑话他,开个银店有什么出息,这都什么年头了,往来汇款都有大钱庄大银行,就算是能给人兑银子打首饰,又能挣几个钱,能赶上皮货生意?
可没成想,不多久以后,一个姓徐的领兵北上草原,短暂的收回了广袤的外草原,重新打通了商路,而后草原的皮子大量集中的张北,再涌入口内。
一时间,毛皮价格大跌,津门的毛皮交易中心地位不保。
可与此同时,各路军阀你打我我打你,今天我上台,明天你下野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