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闻在地下只看见了留下的烛火,却想知道二酉斋主人带走的“烛火”。
“这条街看样子也不早于晚唐宋初,又能开工埋下这么大一座墓室,总觉得哪里有问题……”
江闻拿起烛台照亮着墓室,忽然在朱红褪漆棺椁下,看见了一些丝绢的边角。轻轻挪动棺椁后,他抽出了一卷丝绸,展开在地猛然发现这是一副白底黑字的长帛幡。
这幅帛幡上书写着:“夔门日日望君来,白帝人怀去后思。争似早登黄阁去,普天霖雨总无思。”可以想见,当初墓主人下葬时,就是打着这幅挽幡。
更重要的是帛幡的角落,还写着一个年号——端平丙申。
端平是宋理宗赵昀的名号,不巧的是这位皇帝的头盖骨酒碗,此时还在江闻手里保管着。
而江闻恰巧知道宋理宗在位的端平丙申年,正是他使用的第三个年号的第三个年头,也就是公元1236年,也是蒙宋联合灭金,蒙古大举进攻南宋的关键时候。早在举世震惊坚守36年的钓鱼城之前,夔门便已经是抗击蒙古的前哨。
江闻在褪色朱漆棺椁边搜索着,又发现了一段黑墨写下的蝇头小楷,一看就是今人的笔迹,上面写着意义不明的“飞天神兵”四字。
“夔门白帝、端平三年、死于头颈断裂,再加上帛幡上哀叹的口吻,墓中死者想必是当初乱军之中的猛将。”
如此推算,江闻就可确定这座墓穴的建筑年份,就是在南宋理宗在位时期。死者是一位久历战阵的将军,与蒙古交战时意外身亡,被秘密安葬在福州城中。
更巧的是,吉庇巷中传说南宋状元郑性之殴毙屠夫,可郑性之是出了名的好脾气,政敌都弹劾他“宽而无制,懦而多私”,怎么看也不像会像文彦博一般因过杀人。
作为同样历任理宗一朝的大臣,无名将军和郑夫子年岁相近,又同是福州人,当地人可能是把这位将军和郑夫子的故事流传混了,变成了状元杀人的小肚鸡肠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