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有在黄河南岸的一级台地,地势平缓狭窄修长,是一条天然的交通通道,此之谓“崤函古道”。
崤函古道西端关中平原,东端河洛平原,北边晋南平原,此区域由古至今便是中华文明发源的核心地区,历朝历代皆国家之政治、文化和经济中心。
无论豫、秦、晋三个文明核心区之间,亦或是长安与洛阳两京之间的一切交流与流通,崤函古道势必成了必经之地和通道。
出潼关、过陕县,崤函古道一分为二。
由交口向南,走菜园,过南陵、雁翎关、沿永昌河东行,过洛宁、杨坡、入宜阳三乡、沿洛河达洛阳。
这条路称为“南崤道”,开凿时极早,民间称“周秦古道”。
另外一条则由陕州向东过磁钟、张茅,至硖石与南崤道的周秦古道重合,经观音堂、英豪、渑池、义马、新安,出汉函古道达洛阳,称之为“北崤道”,这条道路开通于东汉末年,据说当时曹操为了西征开辟道路,且深恶“南崤道”险而又远,民间多称为“曹魏古道”……
两道相比,自是北道又平又近,南道已经日渐废弛。
作为连接长安、洛阳的重要通道,崤函古道上每隔四十里便设置驿站,便于军马战报之快速传递、商贾货殖之顺畅周转,房俊一行初一自长安出发,每人双马、昼夜兼程,只就餐之时于驿站歇脚,初二傍晚便奔行四百里抵达弘农县。
夜幕低垂、大雪纷飞,行路极其艰难,两天一夜长途奔袭早已人困马乏,房俊在马背上高声道:“再坚持一下,今晚于前方稠桑驿住宿休整,明日一早启程!”
“喏!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