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小节三:歧路 (3 / 4)

作者:心灵账本 最后更新:2025/10/4 15:29:37
        小节三:歧路

        “你看这豆苗的根。”拓伸手轻轻拔起一株豆苗,根系短而密,缠绕在一起,没有往土里延伸的趋势,“氮肥太多,把土里的微生物都杀死了——根瘤菌没法活,豆苗就没法固氮;有益菌没了,土就板结,根吸不到水和养分,只能活活‘渴死’‘饿死’。”他把豆苗放在卡恩面前,“卡恩,你说土地是原人的根,可你要是连土的‘病’都看不出来,连怎么治都不知道,怎么守护这个根?”

        卡恩捏着土块,指节慢慢放松,土块从他手里滑落,掉在田垄上,碎成小块。他看着病恹恹的豆苗,又想起父亲临终前说的“好好种地,别让地荒了”,眼眶突然有点发热——他一直以为排斥云民和智灵是守护传统,却忘了“种地”的本质是让地活、让苗活,不是死守着旧法子不放。

        拓没有再说话,只是拍了拍卡恩的肩膀,转身带“逻辑枝芽”走向西边的番茄棚。

        番茄棚是智灵搭建的,透明的塑料膜能调节光照,棚里每隔一米就有一个传感器,屏幕上实时显示着“光照强度:8000lux,湿度:65%,温度:25℃”——全是“逻辑枝芽”口中的“最优参数”。可棚里的番茄植株,却长得有些怪异:有的番茄结得又多又密,却个头瘦小,有的还没成熟就裂了皮;有的植株只长叶不长果,叶片肥厚得像菠菜;最显眼的是棚角的一株,结了三个番茄,一个青得发硬,一个红得发紫,还有一个半边青半边红,表皮皱巴巴的,像个丑疙瘩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这株是按你的‘最优光照模型’种的。”拓指着那株畸形番茄,伸手轻轻碰了碰青番茄,表皮冰凉,“模型里设定的是‘每天12小时光照,强度8000lux’,可你忘了,上周我们把那棵受伤的樱桃树苗临时移到了棚外——每天下午三点到五点,树苗的影子会刚好落在这株番茄上,挡住两小时光照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他摘下那个半边青半边红的番茄,用指甲轻轻划开,青的半边里面是白色的籽,硬邦邦的;红的半边里面是饱满的黄籽,还带着汁水。“传感器只记录了总光照时长,没识别出‘临时阴影’这个变量;AI按原计划补光,结果被阴影挡住的半边照不到光,就一直青着,照到光的半边长得太快,就裂了皮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逻辑枝芽”的六边形投影凑到番茄旁,数据流突然停了下来——他的模型里,“棚外临时障碍物”属于“低概率事件”,被设定为“可忽略参数”,可就是这个“可忽略”的参数,让整株番茄长成了畸形。他想起之前分析共生菌丝网时,发现菌丝的互助模式永远无法用数据完全模拟,当时他以为是模型不够完善,现在才明白,有些生命的“变化”,本就不在数据的预设范围内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你看棚外那片自然生长的番茄。”拓指着棚外的几株番茄,没有传感器,没有补光,却长得均匀:叶片舒展,番茄大小差不多,颜色都是透亮的红,表皮光滑,摘一个下来,掂在手里沉甸甸的,“它们没有‘最优参数’,却能跟着天气调整——阴雨天就多长根,晴天就多结果,旁边的蒲公英还能吸引瓢虫,帮它们抓蚜虫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他把畸形番茄和自然生长的番茄放在一起,对比鲜明:“逻辑枝芽,你说土地该是‘食品工厂’,可工厂里的产品要是又丑又难吃,再高效有什么用?生命不是数据,不能按模型硬套——你得给它留一点‘变化’的空间,就像给苗留一点透气的土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逻辑枝芽”的数据流慢慢恢复流动,却不再是之前的快速齿轮状,而是变成了缓慢的波浪形,淡蓝色的光也柔和了几分。他看着两个番茄,突然想起之前云民溪说的“菌丝网能自己调整养分分配”,原来生命的“智慧”,比数据更灵活,也更强大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
(←快捷键) <<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>> (快捷键→)

大家都在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