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中描述的不少问题,都比较贴合霓虹人的心理状态。
虽然有一些文化差异在,但是男主角因为承受不了社会的重压(他们大多也不理解信息茧房这种东西),而选择逃避社交,与人工智能相恋,简直完美符合大众对平成废宅的感官。
霓虹媒体将其称之为,“对霓虹年轻人心灵的一记重击。”
文学评论家更是对极尽赞美之能事。
《她》连国内都没有那么夸张的声势,具体怎么描述呢。
梅姐直接说了,“如今讲谈社正在造势,想要试着冲击明年的芥川赏,听野间说,希望不小。”
陈麟风忍不住问道,“芥川赏不是专门针对新人的奖项吗?”
梅姐表情比较复杂,“这个所谓的新人,并没有很明确的规定具体概念,你觉得,一个不到18岁的作者,算新人吗?”
“这。”陈麟风绷不住了,原来还可以这么解读?
“不止霓虹这边,国内作联也有动作,他们想要邀请你正式加入作联。”
其实这个事,早几年就有人在讨论了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