港岛之前很流行工业大厦,说白了就是建多层大楼,然后大楼里面每多少间屋子租或者卖给一些工厂,这些工厂在里面生产。
这是港岛制造业辉煌的象征,也是港岛地少无奈的选择。
而八二年这一波房地产暴跌,受到冲击最大的,就是工业大厦,价格暴跌百分之九十以上,简直便宜成了白菜价。
但是工业用地其实是可以变成商业或者住宅用地的,只需要补齐土地性质的差价就行了。
李长河要的就是这个漏洞,港府计算的差价是以当前市场价格的均价计算出一个指导价,然后让地产商补齐。
而在房地产暴跌的时代,工业大厦补齐转变成住宅,价格会低非常多。
就像李加诚的和记黄埔,李长河记得,对方就是借用83年地产大跌的行情,原本需要补28亿差价的黄埔船坞,最后只补了3.9亿就更改了土地性质。
所以这一波地产暴跌,工业大厦其实是最划算的,而且很多工业大厦的地理位置是很不错的,并不全都是在郊区。
至于商业地产和住宅,李长河之所以不划重点,一来是打算留给新鸿基他们吃下,二来嘛,这些地产单位到时候都比较分散,很难形成集群效应,对李长河来说,意义不大。
“明白了,boss,我回去之后就吩咐他们。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