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因为他没有侥幸心。”梁渠放下瓷碗,离开平阳府城,他已经理解明白,“简中义靠的不是侥幸心,而是权衡利弊,他真是那种考虑自己能坐十年牢,所以才去犯事的人。”
简中义的情况相当罕见。
他“拎得清”。
头脑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,清楚的知道能不能要,怎么去要。
这种视角……
人是很难脱离环境和身份影响,以更高层面的视角来判断事物利弊,做出正确选择的。
上学时,一个课业优秀的好学生,迟到一次,忘写一次作业,会觉得天都塌了,可日后为生活奔波数年,再回首,昔日的迟到不过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。
同样的,社会上不曾犯过罪的人,因一时冲动,锒铛入狱,悔恨不已,而若是犯法一次再出狱,再度面临窘境,世界对他又是截然不同的光景。
故要么不犯,要么惯犯。
里面不单单是年龄增长的问题,而是经历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