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如母系氏族,通过后世更深入的研究,已经可以确定,这种制度并不是人类发展的必经阶段。它和其他组织方式一样,是选项之一,和其他制度是并存的。
和传统印象不同,这也不是“母权社会”,而是“舅权社会”,或者说是舅甥继承制的社会。它也不是一些宣传中,那种女性主导的“和平温和”的世界。相反,母系氏族也相当凶悍,经常向外扩张——或者说,不凶悍的氏族,在那个时代的中原根本就过不下去。
第二百八十六章最自然的选择方式(求月票)
现实中,有些氏族是从母系变为父系,不过同样也有先父系再母系的。另一些氏族,比如中原地区,则从来没有出现过母系氏族的迹象。他们那边的妇女地位和“母系遗风”估计也没什么关系,可能单纯就是战争打的太疯了,必须全员都组织起来,所以产生了这种现象。
而最后,重视现世、淡化宗教的父系氏族成为文明的绝对主流,其实也是很简单的原因——打到最后,就剩他了。这种普遍实验、然后打出一个赢家的方式,此后似乎也成了固定的套路,直到近现代都能看到。
历代的文明,都是血海中杀出来的狠人,不到只剩一个是不会罢休的。在其他地方,几乎没有这么激烈的选择方式。不过这些话题,他暂时还没法给人做具体论证了。
古人其实也有“考古”。比如著名的竹书纪年,就是晋人意外地从战国古墓中得到,整理编订出来的。
中原历史太长,这种古人考古先人,后人再考古古人的事情,也不是个例。算上考证训诂,就更多了——为了考证《尚书》真伪,这帮人从汉朝争到清朝。等于为了一千年前的典籍,足足又吵了两千年。全世界也就这边能找到这种事情了……
郭康在这边,天天假借亚里士多德的名号,以此编造理由,就相对简单很多。因为绝大部分欧洲研究者,看到的都是至少三手的亚里士多德著作,早就没法考证原典了。
连希腊本地,遗存都很有限。因为当时,研究亚里士多德的中心在埃及的亚历山大。所以希腊学者也很无奈,因为他们知道,自己手里只有亚圣著作的一部分。郭康哪怕这么折腾,也从来没翻车过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