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第四十九章 流浪吴藩 (3 / 4)

作者:正统大汗阿里不鸽 最后更新:2025/10/6 18:44:23
        就大家的经验看,贵族和教士如果满嘴戒律、道德,不一定代表他们真有道德;但如果他们连宗教道德这些都不提了,那一般是真的没有道德了。所以,吴王这些人,至少品行上,应该是有保底,不会太差的。至于这些办法可不可靠,反而是其次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当然,退一步说,只看他的这些主意,虽然大多只是粗略的方向,但对付当地贵族,已经足够了。毕竟很多时候,老乡们缺的,也就是这么个思路和名头。其他部分,大家自己想一想,补充下就好。大贵族们的那些所谓计谋,一般还不如他的呢……

        所以,一路宣传下来,黄子澄一行就顺利收获了大量支持者。沿途民众普遍很期待吴王到来,不少骑士和小贵族,也热烈希望他们能建立新的秩序,甚至有人特意跑过来,想要为吴王宫廷效劳。宣传行动,获得了吴王等人,自己都没想到的巨大成功。

        而哪怕没有见到他们的人,也多少知道一些名声,不时有人慕名而来。这两个村子,甚至想的更多一些。

        两边的修士们,从争地吵到神学,最后吵出了一个结论:各个教派辩经的焦点,其实就是谁能代表天父,行使神权的问题。

        以往,不管是对立教宗,还是胡斯神父这样的反对者,都是教会内的人士,争夺的是圣彼得继承人的身份和随之而来的法理。但是现在看,掌握神权的不止这一支。像现在出现的明朝人,据说和约翰长老国有关。虽然关系好像很混乱,但不管怎么说,他们既不是异教徒,也不是圣彼得一系,又拥有神学上的权威,所以,找他们来裁决,反而是最合适,也对双方都公平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对此,吴王表示也可以理解。

        之前数次危机,吴王本人都是化妆成教士逃跑的,都已经有经验了。之前最窘迫的时候,也被迫投靠过修道院,靠人家的慈善施舍填饱肚子——在欧洲,修道院避难,也是一种传统,所以修道院的人看到他神态气质不像普通人,就认为是个落难贵族来投奔,专门招待了他,让他在那边住了一段时间。

        为了平复心情,打发无聊时间,那个时候,他也读了一些入门书籍。起码,是了解这边宗教的基本情况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因此,这种情况,他很快就找到了问题所在,开始调解矛盾。

        吴王指出,宗教上的事情,应该仅限于宗教层面解决。这种事情,不应该和争田的事情挂钩。双方教士如果对于教义问题不服气,可以自行辩经;如果还不能说服对方,他可以出面,邀请几位有威望的神父当裁判,让大家在公众面前,举行辩经大会,两边愿赌服输就行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
(←快捷键) <<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>> (快捷键→)

大家都在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