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190章 呜呼!众好汉关注大明兮,关注大明再拜谨谢兮! (2 / 5)

作者:正统大汗阿里不鸽 最后更新:2025/10/6 18:44:23
        农业的投入和产出,是有一定固定周期的。在这个周期内,总有一些时间,哪怕具备一定积蓄的农民,也会因为连续的投入和消耗,导致本钱不足。这个时候,给农民放贷,不但能赚钱,还可以帮他们渡过危机,算是一件大善事。

        因此,有点家底的士大夫,都乐此不疲。对于什么时候需要投入、如何准确估算投入和产出,他们也都十分熟悉。哪怕在欧洲,这些看家本领也都能用上。

        而且因为过手资金很多、流程复杂,所以,执行者也很容易捞到钱。比如他们借来的钱,并不是直接发给农户——银币也不能直接吃,得换成这个时间最急需的农具和过渡口粮才行。所以,就需要他们拿着钱,去进行采购和定制。有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,甚至要去紫帐汗国进口才行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么运来倒去,就产生了很大的利润空间。因此,他俩也非常乐意去做这些工作,哪怕人手不足,需要亲自去基层一线,和商人、工匠、农人来回交涉,也不觉得掉价或者劳累。推动劝农的积极性,始终相当之高。

        在他们去的大部分地方,当地农民和农奴,就没怎么见过这种路数。就算想要借钱去改良,也没有什么可行性。

        除了一些修道院会进行育种工作,大多数领主,都不怎么管这类琐事。想要改良,都不知道应该怎么改;而且,除了少部分富裕的农场主,绝大部分种地的农夫,连借钱、负债的资格都没有。很多人甚至都不具备法理上的独立性,需要依附于领主才可以。这样的人,都算不上完整的人,商人也不会给他们放贷的。

        而且,这一带的放贷产业,之前都是被犹太人垄断的。齐泰、黄子澄经手之后的贷款,虽然附带了不少条件,但比起犹太人,可是好太多了。因此,哪怕是一些富裕自耕农和小领主,也乐意参与他们这个合作组织,以求获取廉价的工具、良种和生产指导,积极性同样很高。

        大家都很有干劲,方法也正确,结果也就没有太大问题。看到产出之后,商人也乐意扩大投资。由于这边的产业十分稳定,一些商人甚至答应降低利息,以求获得更大的份额,因为在这年头的欧洲,稳定的产业还是挺紧缺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当然,吴王有时候也会觉得不对劲。之前他还不太清楚这些门道,但落魄的时候,他一度只能亲自下地,和栋雷米村的人一起干活,所以多少了解了一些。账面上的那些收入、支出,从规模和时间节点看,多少有点不对劲。

        对此,他觉得很奇怪,甚至给朱文奎写信,说“寡人的钱也不知道去哪了”。不过,这个问题持续没多久,还是被人给捅了出来。

        把问题闹大的,是一群犹太人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
(←快捷键) <<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>> (快捷键→)

大家都在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