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军的制式长矛,大约有4.1米,比瑞士人的还要长一点。但并没有像欧洲人总结的那样,更长的长矛一般更弱,而且只能呆板死守。相反,他们一反宋时思路,强调进攻和机动性。
在元军的交战中,明军多次通过长矛阵的快速移动,堵截、夹击乃至包围元军骑兵。主动用长矛冲击骑兵的案例,也颇为常见。
所以,论起长矛阵,中原明军才是经验更丰富的。也只有那边,长矛手才不是作为炮灰和新兵,而是作为主攻手存在。
元明战争影响深远,不但影响了紫帐汗国,也对身处泰西的吴藩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效果。
由于环境、需求等因素都多有类似,因此,在蒂罗尔步兵和瑞士人现有经验的基础上,制定训练操典的时候,朱文奎和杰士卡等人,实际上还加强了长矛的存在感,并且认为长矛手也不应该安于“站桩”,应该充分发挥攻击武器的效用。
当然,波兰人肯定是不知道这一点的。
唐赛儿率军回来之后,朱文奎专门去询问她,波兰骑兵这么出名,她感觉如何?希望能介绍下经验,让大家可以制定出应对的办法。
不过,唐赛儿认为,波兰骑兵不太难对付,因为他们的冲击力很差。
杰士卡等人虽然有些意外,但考虑了下,表示可以理解。他们还翻出了制作《战争章程》时,郭康提出的参考意见,认为,中原步兵之所以早早淘汰双手格斗兵器组成的大阵,宁可放弃其杀伤效率更高的优点,转而采用长矛,可能就是由于那边骑兵的逐渐发展。相比于双手重武器,长矛更有利于对抗骑兵,因此比例显著上升,导致了和欧洲不同的结果。所以,她觉得波兰人不行,也正常。
朱文奎则觉得她是吹牛。不过唐赛儿表示,自己是实打实上过战场的。波兰骑兵的冲击效果,还不如朱文奎那个堂叔呢。非要解释的话,可能是有了之前那几次的交战经验,就觉得这边的压力不算大了,但她真的不是吹牛。
而这次,吴藩的步兵,才第一次得到和波兰-立陶宛骑兵对抗的机会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