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渡口的屋舍几乎倒塌殆尽了,想来是去岁毁于战火,渡口辕门亦已经被推倒,只留下大半块破碎的木牌,上书“汜津氵”,缺了的那半个字估计是个“渡”字。
独孤湘不知这汜津在哪里,问江朔:“朔哥,漂出这么远,我们这是到了哪里?”她忽然见到不远处有一座破败的关城,道:“难道是到了潼关?”
江朔摇头道:“潼关在风陵渡之西,我们顺流而下决计到不了潼关,我估摸着我们是到函谷关了。”
函谷关建于周代,扼守崤函咽喉,南依秦岭,北濒河水,函谷道既狭且深,最窄处仅一车一马通行,战国时魏占函谷关而锁秦,秦占函谷关而出山东,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,汉武帝时将函谷关移到雒阳城西,成了雒阳城的西关。
三国时,因河水位下降,函谷之北露出大片河滩,车马行人可以绕过函谷关直抵关中。故曹魏在秦函谷关以北十里修建新关,因此关城才会距离河边这么近。
之后历朝历代,更重视渭水注入河水处的潼关,至唐时,函谷关的作用已为潼关所取代,因此哥舒翰才会弃函谷关而据守潼关,这最后也成了边令诚攻奸他的理由之一。
当然函谷关在战火中也未能幸免,封常清曾在此分兵拒敌,曹魏时的旧关早就疏于修缮的关城如何经受得起,江朔与独孤湘走近看时,关城早已经受了灭顶之灾,城内竟然还有去岁战死者得尸体,也无人料理,二人看得心下凄然,却也无计奈何,只能快些离开这悲惨之地。
此地距潼关一百五十里,距离雒阳三百里,二人一商量,郭子仪的大军对潼关已成压顶之势,更多的威胁来自雒阳叛军的增援,不如便去雒阳,扰乱叛军的调度,拖延其增援潼关速度。
主意已定,二人共乘老马,一起向雒阳出发,去雒阳的西京道原本十分繁华,此刻道路上却没有一个行人,道路无人看护,砂石路面上杂草丛生,路旁野草有一人高,二人倒也乐得清净,策马在宽阔的直道上向东飞驰。
独孤湘这才想起先前都是自己在说这数月的故事,问江朔分别后的经历,爷爷和爷娘可还安好。
江朔告诉她葛如亮夫妇护送柳汲、空空儿等人去了蜀中,自己一直在关中寻找独孤湘未去蜀中与他们会合,想来现在应该在成都府吧,江朔遍访关中山川寻找湘儿,他错在只在山野无人处搜寻,屡屡与湘儿失之交臂,其实还有一层,就是江朔有意避开唐军和朝廷,有意避开唐军之故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