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“星际智慧图谱”的不断完善,它逐渐成为全球深空探测任务的“标配工具”。当“玄冥号”探测飞船再次抵达冥王星轨道时,搭载的“勾股-雷达预警系统”成功探测到一片隐藏在冰晶群中的小型尘埃云,飞船借助借鉴了中国古代“舵机原理”的推进系统,灵活地避开了障碍。
“玄冥号”的载荷专家张磊在冥王星表面投放了一台自动探测仪,探测仪的机械臂采用了鲁班“木鸢”的仿生结构,能在低重力环境下精准抓取岩石样本。当样本被带回地球,林薇发现其中含有一种特殊的冰晶结构,这种结构能高效储存能量。“这和爱斯基摩人建造的‘冰屋’保温原理很像!”她立刻展开研究,将冰晶结构与现代储能技术结合,研发出了“深空低温储能电池”,能量密度比传统电池提升了两倍。
这天,陈凯在整理一批新收录的古航海文献时,一本明代的《顺风相送》引起了他的注意。书中详细记载了“过洋牵星”的导航方法,用“牵星板”测量星体与海平面的角度来确定航船位置。“这比我们现在用的恒星导航系统更简洁!”他立刻组织团队研发,将“牵星板”的刻度原理转化为数字化算法,开发出了“轻量化恒星导航模块”,体积只有原来的1/5,却能在信号中断时维持72小时的精准定位。
该模块很快被应用在“银河一号”的筹备任务中。“银河一号”是人类首个银河系中心探测任务,需要穿越数千光年的星际空间,面临着未知的辐射带、引力异常等多重风险。王玲的团队负责为飞船设计“综合应急系统”,他们整合了古中国的“堡垒防御”理念、古罗马的“军团战术”和玛雅人的“星象预警”智慧,构建出一套“多层级风险应对体系”。
“你看这个‘应急舱’设计,”王玲指着三维模型介绍,“借鉴了中国古代的‘瓮城’结构,分为外舱、中舱和内舱,外舱抵御冲击,中舱过滤辐射,内舱提供维生保障。如果遇到极端情况,宇航员可以退守内舱,就像古人退守瓮城核心一样。”
赵阳则在完善“引力异常应对方案”:“古阿拉伯人在沙漠中遇到沙尘暴时,会让骆驼围成圆圈形成‘防御阵’。我们可以让‘银河一号’携带三艘小型探测器,在遭遇引力异常时,探测器呈正三角形分布,形成‘引力平衡场’,帮助主飞船稳定轨道——这就像骆驼的防御阵,用集体力量抵御风险。”
就在“银河一号”进入发射倒计时的前一周,实验室接到了来自月球背面“广寒宫”基地的紧急求助:基地的通讯天线被陨石碎片击中,抛物面天线出现严重变形,无法接收地球的指令信号。月球背面无法直接与地球通讯,天线是基地与中继卫星连接的唯一桥梁。
“天线的抛物面精度要求在毫米级,变形后根本无法聚焦信号。”基地负责人周涛传来的画面显示,天线的铝制抛物面出现了多处凹陷和褶皱,“我们这里没有大型维修设备,只有一些便携式工具。”
林薇调出“古建筑修复”模块:“宋代修复古塔时,遇到砖石凹陷,工匠会用‘千斤顶’缓慢顶起,再用特制木楔固定形状。我们可以用基地里的液压千斤顶,借鉴这种‘渐进式复位’法,先将凹陷的抛物面顶回原位,再用碳纤维布粘贴加固——碳纤维布的粘贴顺序要参考《营造法式》中的‘铺作’结构,从中心向四周辐射粘贴,确保受力均匀。”
“但抛物面是弧形的,千斤顶的着力点不好控制啊!”周涛提出难题。
陈凯翻到古埃及的“金字塔建造”记载:“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时,用‘楔形石块’调整塔身的倾斜度,通过多个楔形块的协同作用实现精准定位。我们可以让维修人员制作多个小型木质楔形块,垫在千斤顶与抛物面之间,通过增减楔形块的数量来调整着力点,就像古人调整金字塔的石块一样。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