汴京,御书房。
主位,一位约莫二十六七岁的青年,手持朱笔,观阅奏疏。
此人,却是入宫侍疾的赵策英。
近来,官家身子骨越来越差,大部分呈奏入宫的奏疏,都交由他批示。
约莫一炷香,赵策英凝眉紧皱,放下了奏疏。
自从官家病重,便宣布奏疏经内阁与常朝商议,无异议就可下发施行。
因此,绝大多数奏疏都不必呈奏入宫。
反之,一旦呈奏入宫,就大概率是有不小的争议。
批示奏折,这本是一等一的好事。
可问题是,他有点拿捏不定。
凡是呈上来的奏疏,都是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,似乎怎么选都行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