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天后,最新一期的军报送达了家属院。
头版下方,赫然刊登着一幅占了不少版面的照片,正是那天银杏树下,王小小笑着举起刚出模的“八一”月饼,周围婶子们脸上洋溢着满足而自豪的笑容。照片旁边配着醒目的标题:
《发扬革命传统,厉行勤俭节约——XX军家属院巧手做月饼,粗粮细作传佳话》
文章里,记者用热情洋溢的笔调,高度赞扬了该军家属院“心怀大局、自力更生”的革命精神。
报道称,为了将供销社有限的月饼资源“让给更需要的兄弟部队”,家属院的军属们积极响应号召,开动脑筋,利用粗粮杂粮,制作出了“既符合勤俭节约原则,又美味健康”的革命月饼。
文中还特别提到了刻有“五角星”、“八一”、“丰”等具有革命和教育意义图案的模具,称赞这是“将组织融入日常生活”的生动体现。
这篇报道,如同一块投入湖面的石子,在家属院、乃至整个军区都激起了层层涟漪。
对王小小个人而言,她瞬间成了军区里的名人。走在路上,常有不相识的军属笑着跟她打招呼,称她心灵手巧、给咱军属长了脸。
她精心构建的有用、可靠、政治正确的形象,通过这张报纸,被牢牢地树立了起来。这无疑是她和她家庭一道极佳的政治护身符。
对家属院集体而言,一种隐秘的骄傲和团结感在婶子们中间流淌,更是参与了一项被上级肯定和宣扬的“正确事业”。
对更高层的影响,这篇报道成了一个绝佳的典型。在物资匮乏的年代,军队后勤和宣传部门正需要这样“花小钱办大事”、“精神物质双丰收”的生动事例,也因此被贴上了“有觉悟、有办法、有温情”的正面标签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