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营销侧,程伟星的策略很保守,显然是想先试错,待商业模式跑通后,再大规模争抢北美的网约车市场。
虽然他在国内的经验丰富,但北美地区的商业环境、用户需求和司机的特点,都与国内存在显著差异。
譬如当地严格的劳工法规,要求司机必须具备合法工作身份,这就从源头上限制了司机的招募范围和数量。
在用户习惯上,北美消费者更看重隐私保护,对App收集位置信息的敏感度远高于国内,这让基于LBS的精准派单功能不得不增加更多权限说明和安全提示。
另外,连支付方式都得重新适配,因为当地人更依赖信用卡而非移动支付,小费文化的存在也让计价系统必须预留灵活的附加费用模块。
程伟星心里清楚,国内那套“烧钱补贴换市场”的激进打法在北美行不通。
一来当地反垄断审查严格,大额补贴容易被判定为不正当竞争;
二来用户对价格敏感度较低,反而更在意服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。
所以他才选择先小步快跑:初期只在纽约、旧金山两个城市试点,司机数量控制在一千人以内,通过小范围运营收集用户反馈,一点点调整接单逻辑、客服体系和纠纷处理机制。
这种“保守”的进攻方式并非是胆怯,而是把国内的成功经验打碎重组,重新适配海外土壤的必要过程。
程伟星记得很清楚,陈延森在视频会议上叮嘱自己:“咱们得先学会在北美走路,再想着跑起来,不然步子迈大了,容易栽跟头。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