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那么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,交通方式落后,生活的节奏很缓慢,很可能很多人,很多农夫,小市民,甚至是中产阶级乃至于半上流阶级,也可能在很小很封闭的地方,度过自己的一生。
甚至“旅行”本身就是一个“伪概念”。
人为了什么要去旅行?一个人可以为了看病去大城市,可以为了做生意把货物从一个地方运输到另外一个地方,可以为了求学,可以为了“闯出一番天地来”……这些概念都很容易被理解。
但人们很难理解“为了旅行”而旅行。
旅途对很多人来说,意味着风险,疾病,不确定性因素,意味着你要从一个自己所熟悉的地方,到一个自己所陌生的,无法适应的地方去。
甚至旅行便意味着死亡。
中世纪结束,到了十七世纪,乃至十八世纪,壮游“LeGrandTour”开始在欧洲大陆盛行,有些人开始在成年以后,选择去中欧,选择去希腊,去维也纳,威尼斯或者佛罗伦萨当然还有罗马进行游历。
但这样所谓的风尚,仍然只是限于极少数人的特权。
想进行这样的游历,起码得有属于自己的私人马车,而一次充满风险的长途旅行,花掉相当于今天的一百万美元都是有可能的。
“水彩画家的作品,很大程度的提供了整个社会——对于远方风景的想象。让住在群山之中的人,见到海是什么样的。让住在海那边的人,知道群山的风貌,当然,还有壮美的瀑布,各式各样的风景建筑,冬天的落雪,夏天的花田。”
“但到了十九世纪,一切都不一样了。然后是二十世纪,1900年人类还在坐着马车出行,半个世纪以后就登上了月球。再过几十年,大家已经开始用个人电脑,在网上互相发送电子邮件了。每十年,人类社会所发生的变化,要超过之前的一千年的总和。而水彩呢,水彩依旧还停留在原地。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