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吾性自足,不假外求;是为当面对各种各样的事物时,多以取决于自己的内心构建起来的人生观念,价值取向。圣人云:上善若水。水可为甘露,亦可为洪灾,好人可饮,坏人亦可饮……”
台上,王守仁孜孜不倦,台下,人群寂静,有人皱眉思考,有人提笔书写。
许久,
王守仁告一段落,有人提问:
“阳明先生,上善无善恶之别,可谓无善无恶心之体?如若人心也无善恶,是否……心学也无善恶?”
王守仁微微一笑,道:“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,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这是四句话,也是一段话。”
“无善无恶心之体,是为一种状态,而非心学核心。”王守仁啜了口茶,耐心道,“方才之言,不过是对第一句的诠释,我们继续第二句……”
“佛语有云:起心动念,惊起十方鬼神。意为人一动念,心也随之而动,同时,也有了善恶之分,是为,有善有恶意之动,是以,才有了知善知恶是良知。”
“何为知善知恶?其实很简单!做了好事,感到愉悦、满足;做了坏事,感到心虚、惶恐;如此,便有了第四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”
王守仁说:“知道了什么是善,什么是恶,选择善,放弃恶,便是圣人之言中的格物,所谓修心,便是如此……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