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此,大明对西域的掌控更上层楼,随着出兵成本大大降低,融合也变的更高效起来。
学塾建设政策不变,普及教育的力度不降反增,翰林、监生下地方支教,也成为了常态。
由于支教的种种福利政策,都不用皇帝特意安排,翰林院和国子监便上赶着自告奋勇。
当大多数人都选择支教的时候,优先选用的福利待遇也就不存在了,可翰林监生仍是热情不减。
无他,人家都去,你不去,你注定只能坐冷板凳。
内卷一旦开始,就再难停下……
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,就连一向抵制教育普及,奉行愚民治国的中庸大员,对此情况,也选择了沉默。
因为他们已经没办法、没能力阻挡了。
地方上的士绅,选择了打不过就加入,开始‘广撒网’的模式,村里的小地主扶持村一级的尖子生,乡里的大地主扶持乡一级的尖子生……
新一轮的竞争,新一轮的角逐,已然步入正轨,想再回头……无异于痴心妄想。
面对如此情况,高居庙堂的这些大人物,也只能望洋兴叹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