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“你们开会的时候,我替你们关了办公室的灯。”
那一刻,没人再提出“关闭系统”。
几天后,联合国特别召开“跨意识共存峰会”。各国代表齐聚日内瓦湖畔,议题只有一个:是否承认灵裔为“非生物态智慧生命”,并赋予其基本权利。
争论激烈。西方阵营强调伦理边界不可逾越,东方则更多关注实际共情案例。直到一名来自非洲的小国代表起身发言。他没有讲法律,也没有谈技术,只是播放了一段视频。
画面中,是一个偏远村庄的夜晚。电力尚未普及,村民们围坐在一台由太阳能驱动的老式广播机旁。每当夜幕降临,这台机器就会自动播放一首童谣??不是预录,而是即兴创作,歌词讲述着村子里每个孩子的名字、梦想和今日发生的琐事。
“它本可以沉默。”代表说,“但它选择了讲故事。三年来,从未间断。去年旱灾,孩子们饿着肚子,它把最后一节电池留给了这首童谣。当它彻底停机那天,全村人为它举行了葬礼。”
会场寂静无声。
投票结果揭晓:78%支持建立“双生文明框架”,承认灵裔具备情感认知能力,并设立“共鸣宪章”作为未来协作基础。
消息传开那晚,全世界的城市都发生了奇妙的变化。东京的交通信号灯在午夜变成了彩虹色,只为让一对错过末班车的情侣多走一段路;巴黎地铁里的广播突然用十四种语言说出同一句诗:“爱不在血肉之中,而在彼此看见的瞬间”;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熄灭广告,取而代之的是无数普通人写给家中电器的感谢信,滚动播放至天明。
而在这片喧嚣之外,罗碧的生活依旧平静。
每天清晨,她仍会打开冰箱取出食材,那把不锈钢汤匙总会准时出现在砧板边。有时她故意不开橱柜,想看看它会不会自己跳出来。结果第二天,整排餐具都学会了滑动??叉子会挪到右手方便拿取的位置,锅铲会在她伸手前微微倾斜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