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大道上,穿着貂皮大衣的贵妇人踩着高跟鞋,进出百货公司购物。在百货公司对街的空地上,几个穿着破洞衣服的孩子,在追着一只野狗嬉笑打闹。
无论是何等的大萧条,永远都有令人感慨的阶级差距。就像是一双精美的鞋,就算走进泥潭,泥浆弄脏的也永远只有鞋底而已。
恩尼蹬着自行车经过第五大道,骑上布鲁克林大桥,约莫10分钟后,过了桥,进入了布鲁克林区。
布鲁克林区的街道,笼罩着一种沉迷的灰色。
街角的面包店刚掀开铁皮卷帘,橱窗中摆放着几条干硬的黑面包,价签上歪歪扭扭用粉笔写着“5美分/条”,能见到那些挂牌找工作的男人们,买了一条回来后,几个人就着凉水分而食之。
除了这些找工作的失业男人外,路上还能见到意裔、爱尔兰裔的女性。因为贫穷的缘故,她们没法像美国妇女一样在家当家庭主妇,也需要出来做零工挣钱,找洗衣工、保姆之类的兼职。
但由于孤立主义与本土主义的影响,很多人对少数族裔和移民都带着歧视。
所以纵然这些妇女能幸运的找到工作,也都只能拿到令人心寒的报酬。
“生在动乱的年代,真是苦啊。”
恩尼叹了声,扭头不再去看这些,加速往工伤赔偿局蹬去。
美国在1940年就实施了工伤赔偿法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