搞个10微米~100微米的光刻,就想着把浸润光刻、多重曝光、EUV光源这些弄上来无疑是吃饱了撑着了。
且不说这些美滋滋的配套厂所,高振东自己,正在和厂里的一堆八级工研究工件台的事情,虽然不搞多重曝光,但是套刻还是需要的,工件台的定位精度还是要考虑。
套刻,就是把多个图形分多次刻到同一工件上,形成一个完整的图形。
如果只是刻一次,那倒不需要管套刻精度,只要保证光的投射范围都在晶圆上以及光投影精度即可,可是在集成电路工艺里,是要分很多次光刻,来形成不同结构,而且这些结构之间又有电路连接,所以套刻精度还是要保证的。
至于双工件台,就先扔一边了,一个工件台还没搞利索呢,想那么多是给自己找麻烦。
“高总,你这个东西的定位精度要半丝?”一群老八级工有点嘬牙。
1丝,从机加工的角度,等于10微米,半丝,5微米。
高振东点点头:“嗯,先不考虑移动定位精度,就考虑两个工件固定时定位的相对精度就可以。”
如果微缩投影还没搞通的话,那移动定位精度就意义不大,因为不需要在晶圆上一个芯片一个芯片的刻,而是一次性投影出整个晶圆的图像,这种情况下,哪怕套刻,主要考虑的也就是模版、晶圆固定时的相对位置精度了。
之所以一开始都是搞的接触式或者接近式光刻机,这就是原因,技术简单得多啊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