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第474章 仿佛很简单,实际很麻烦 (2 / 5)

作者:打小就清澈 最后更新:2025/9/18 7:42:46
        “我们用1平米闭环面积,633nm波长,仿真测量地球自转速度,计算结果标明,在15度/小时的转速时,其干涉条纹位移仅有1μm多点,实在是很难在系统里判读,不具备使用意义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地球自转速度说起来还是比较慢的,但是又不是特别的慢,所以这个灵敏度要说够用,实在是远远说不上。

        而且1平方米的闭环面积,在没有光纤组成多圈光路之前,这个面积实在是太大了,基本上意味着该光路尺寸长宽不会小于1米*1米,没有几样装备能装得下这个玩意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嗯,环形激光干涉仪现在条件还不成熟,还没达到应用条件。”高振东点点头表示同意。

        莫工却对他的话感到很好奇,这个灵敏度,基本上就意味着彻底告别实际工程应用了,而高总工却只是说条件不成熟,而没有判死刑?

        也许大佬的想法总是与众不同吧,莫工没有停下来问,而是继续汇报自己的想法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至于环形无源谐振腔,我们总觉得高不成低不就,最麻烦的环形谐振腔得搞,但是又因为无源的特性,精度和可靠性等性能都不大好,属于是好处没捞着,坏处全占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环形无源谐振腔,就是在一个光学谐振腔(特定结构和尺寸的环形光路)里注入正反两束激光,然后通过检测两束激光在转动状态下的振荡频差,就能得到转动的情况。

        高振东笑了,莫工这个比喻,还真就是一点儿不差。

        环形无源谐振腔的精度取决于空腔带宽和峰值光强,在空腔带宽确定的情况下,“无源”这个特性就大大的拖了其后腿,虽然无源不会带来与有源增益有关的误差,但是在实际应用上,这个好处完全显现不出来,被抵消得干干净净。

        和环形双光束干涉仪一样,无源谐振腔结构的激光陀螺仪,同样是技术条件还不成熟,这东西,也得等光纤技术的发展。

        高振东再次点点头:“嗯,你的分析没错,这东西,也不成熟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
(←快捷键) <<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>> (快捷键→)

大家都在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