变后掠翼复杂的可不只是变后掠翼系统本身,还有因为它而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。
变后掠翼占据了燃油位置、改变了燃油通路、需要布置额外的液压管路、对飞机的主承力构件提出了更高要求、影响飞机内设备的布局、影响飞机的气动中心,更扯的是,机翼后掠角的变化,会带来飞机气动中心的移动……
在座的大部分同志,对变后掠翼其实研究并不深,听高振东这么一说,这才有了清晰感受,就连反对变后掠翼的同志大部分都是此时才有了一个明确认识。
这东西对现阶段的我们好像是不那么合算。
但是同样是刚看到国外起步,高振东同志怎么对变后掠翼有如此深入的研究,那就只能说一声人和人之间是真的有差距。
“而且在我看来,如果能实现连续的、和飞控系统实时交联的变后掠翼,那还多多少少有些意思,但是那样的代价之大,还不如在别的地方下功夫。”
比如米格-23的那个变后掠翼就比较一言难尽,手操,只有几个固定角度,要说对空战有什么帮助,那是真没有。
“更重要的是,变后掠翼能带来的好处,要么对战斗机意义不大,要么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得。”
改善起降性能,提升升力系数,提高亚音速机动性等等,其实也就那么回事儿,说得难听点,变后掠翼在这些方面的提升,可能被它带来的死重又给倒扣回去都有可能。
高振东这话,本来是对变后掠翼的否定,但是有的同志却是眼睛一亮,听出了别的意思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