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第1332章 给得太多了, 不能贪心(4k) (2 / 7)

作者:打小就清澈 最后更新:2025/9/18 7:42:46
        说完这个比喻,高振东又补充道:“大气波导的电磁波反射面,是大气中因为天气、温度等各种原因形成的空气密度骤变区域。这一点只要了解大气折射的同志都知道,在地面上观测太空目标,位置是不那么准确的,因为存在大气密度不同导致的大气折射,学过物理的就知道,当入射角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,这种折射就会变成类似全反射的形式,这和光在光纤中的全反射是类似的……我算过,理论上,以当前的技术条件,在达到可用的前提下,大气波导雷达对舰船的探测距离,大概是200~400公里!”

        例子形象,原理其实大家也知道,只是在这之前没往这个方向上去考虑,高振东这么先举例后理论的一说,雷达所的同志就反应过来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海装局的同志对前面那一堆不是很关心,或者说没有听得非常懂,但是数字他可是很懂的!他也只记得那个数字了!

        “200~400公里?哎呀呀,200就够了,200就够了!”他乐得嘴都合不上,什么受气象限制,误报、易受干扰什么的,都先扔一边去,距离就是一切!甚至他们还觉得怪不好意思的,400公里也太多了,差不多得了。

        雷达所的同志关心的点倒是不太一样,有那么一点点明白过来,但是产生了新的担忧:“但是如果是这样的话,我们知道,您搞的光纤,这里面的光是要通过主动手段引出来的,否则它只能在光导材料的末端才能从光导纤维中发射出来,而雷达探测,我们是没有手段把电磁波在远方主动引出来的,也就是说这束电磁波会永远在大气波导中前进,根本没机会接触到海面上的敌舰啊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高振东一听,坏了,形象过头了……

        还得画图,高振东抓起了粉笔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是这么回事,这个大气波导的上反射面,是大气中因为天气等原因形成的空气密度骤变区域,但是下反射面并非另外一层大气,而是海面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说到这里,如果还没反应过来,那就是脑袋有问题了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啊……我明白了!!傻了傻了,嘿嘿嘿~~~~”雷达所的同志有些不好意思,这事儿总不能怪高总工举例过于形象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样一来,不论是雷达还是目标,都在这层大气波导内,不存在需要将电磁波从波导内引出来的问题,同样的,目标的反射回波也在这层大气波导内返回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
(←快捷键) <<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>> (快捷键→)

大家都在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