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振东将手一挥:“而且我看了这个方案,这些水,平时是要靠提水泵站从乌水提上来的,仅仅是提水的电,就是一笔非常大的开支。虽然理论上可以使用反应堆在生产中产生的热量发电,可以说是自产自销,但账不能这么算,如果这些电能节约下来,岂不是更好?”
领导有些沉默,一根直径3米的水管,就算不满管,但是想要供应上它的流量,得多少个大功率提水泵站才能供应得上啊,那些可都是电呐。而且这个工程有个特点,用水是持续、大量的,要不然也不会把主意打到龙江的一级支流乌水身上去了。
反应堆的冷却水供应不上有什么后果,在电视上看过小鬼子某电站事故的高振东心里太清楚了。
高振东在方案里那根直径3米的管子上点了点:“如果把这个工程放到地面上,那取水方面就容易多了。别的不说,在地面上,我们可以在水源附近就近布置,而且管道的建设要求也低得多,工期、难度、成本,同样能节约不少。而且备用供水方案的布置和设计也要简单得多。甚至可以为这个堆修建一个水库,利用重力供水,运行起来也要节约得多啊。”
给烧开水的电站配套一个水库,也是高振东在搞水利的长辈那里看到的除了径流取水之外,常见的方式。
而反应堆这东西,不论是否要发电,冷却的本质其实依然是烧开水。配个水库很正常。
领导被高振东的话给吸引住了,但是转念一想,又发现了个不对劲的地方。
“如果那样,这个堆不是在水库下游了?堆本身就会受到水库受攻击时溃坝洪水的威胁?”相当于是把反应堆一个需要重兵防守的地方,扩大成了两个,反应堆和水库都得防守,风险大大增加。
高振东摇摇头:“这其实也很容易解决,反应堆布置在水库下游,高程比洪水淹没线高但是又比水库死水位低的地方,依然能起到重力供水,但是溃坝洪水又不会对反应堆产生威胁的效果。哪怕是地形限制无法直接重力供水,依然可以利用渡槽、倒虹管等水工设施起到重力供水的效果,如此一来,水库带来的风险其实并不大。”
渡槽就是给水流走的桥,倒虹管,其实就是个连通器,虽然需要用到有压管道,但是只要倒虹段设计合理,成本上升并不多,这些措施至少比在石头堆里打洞要强得多。
高振东说这话的时候,领导又想起来,高振东好像在水利方面多多少少也是有研究的,至少沾边。他的一些成果,在多次抗洪抢险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