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明见三角重工的两个主要股东一致同意与吉昌公司合资办厂,立即就拔通了王霭的电话:“王董,国内建设一日千里,面貌日新月异,依我看目前用于基建的重机一时供不应求,吉昌公司是不是考虑办个重工厂?”
汪霭:“我也看到了这个重大商机,估计至少有二十年的黄金期,也把心思着重放在这方面。
但目前我们的条件还不成熟,办不起来。关键问题是缺少技术人才,缺少生产设备。只要能解解决这两个困难,马上就可以办起来,只是这两个困难有多难,难于走蜀道啊。”
李明哈哈笑道:“王董,我觉得缺少市场才是最难的。大康有广阔的市场,就是解决了最难最难的困难,其他的办法都好解决。”
汪霭眼睛一亮:“你是说能找到人才、生产设备?”
李明:“我现在东岛,正好有个朋友是搞重工生产的,要不要他与你合资办厂,吉昌公司出地皮,出资金,他们出设备,出技术?”
汪霭惊问:“你们不是在度密月吗?怎么跑到东岛去了。你真是我的福星啊,度个蜜月也能给我带来重大惊喜。东岛的重工质量是一流的,如果你的朋友也有这个意愿的话,我举双手赞成。”
李明:“我们这不是旅游度蜜月嘛,朋友工厂的产品需要市场,当然就想到了国内市场,想到了吉昌公司。既然你有这个意愿,那就约个日子双方坐下来,好好谈谈合作的事。”
汪霭:“在大康合作办厂,就让他们到我们大酒店来谈吧,经过实地考察,才能选好厂址。哪个时候都行,从现在开始,吉昌公司随时恭候。”
李明:“好,我把他们的信息和联系方式发给你,也把吉昌公司的信息和联系式发给他们,以后你们就直接谈。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