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此时大顺为例,这监生除去优生、选生、荫生之外,还有个例生,也就是捐监。
顺承明制,百姓要去外地须得有路引,被小吏盘剥也就罢了,还十分耽误事儿。这有了捐监就不同了,天下之大随处可去。于是各地商贾为了行商方便,纷纷捐个监生,方便自个儿各处行走。
除此之外,江南一地人才汇聚,实在太卷了。单是秀才试,录取率就不足百分之一,以至于许多人自觉空负才情,却郁郁不得志。
秀才试难,往上乡试反倒简单一些,录取率好歹能到百分之二。于是乎江南士子就动了心思,干脆捐个监生,跳过要命的秀才试,直接参加乡试。
大顺开国时,太宗李过定下规矩,捐监须得捐米一千石;到太上在位时,规矩改成了五百两银或一千石白米。
待到了太上晚年,这价码又降了,成了二百五十两银或五百石白米。今上登基第三年,定下捐银八十八两的定制,直至今日不曾改动。
这捐监银子往吏部交,自延康三年之后,平均每年都要发售八十多万份监照!
国子监要出具监照,每一份收取一两七钱的手续费,单是靠着手续费国子监就年入十四万两!这些银钱可是不用上缴国库、内帑的,国子监上下才几个官佐?
是以国子监看似是个清水衙门,祭酒、司业等看着都是清流,实则肥得流油!
所以荣国府与前国子监祭酒李守中家联姻,一则是改换门庭,二则,未尝没有觊觎李纨嫁妆之意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