袁术主动询问道:“那依文阳、公瑾之意,眼下该如何是好?”
孙香和周瑜对视了一眼,周瑜这才开口回答道:“回禀明公,依瑜之见,汝阴诚不可援,风险太大。可汝阴的守军毕竟只有万人,刘备军日夜猛攻,久守必失。因此明公可先使人传令汝阴桥校尉,汝阴可守则守之,若是不可守,则可放弃汝阴,退保寿春。”
周瑜这话一出,张勋心中一喜,赶忙开口接上:“主公,公瑾此言,甚是有理啊。桥蕤所部不过万人,刘备却有四万多人,且还在不断增兵。若是桥校尉所部都陷在汝阴城中,对我寿春诸军也是极大的打击。若是其能安全的撤离汝阴,回到寿春,却能大涨我军士气。”
张勋的话其实也没错,本来逐次抵抗的要义就是逐次加上抵抗,也并没有要求每一座城市都得抵抗到死,只要尽力了,后撤也是在保存力量。
袁术沉吟了一会儿后,有些动心了。
周瑜见状,眼神一亮,适时怂恿道:“明公,此时可以派出一支部曲前往慎县统一指挥,随时接应汝阴的桥校尉撤军。此后不但可以在慎县继续抵抗,也可以随时退回寿春。如此一来,寿春城中有就三四万人马。”
孙香在一旁洞若观火,对周瑜的心思可谓是了如指掌。
这家伙就是想欺骗袁术继续把骨干部曲调离寿春,当真是不为人子。
孙香正在心里腹诽周瑜,没想到袁术却是突然询问起他的意见。
“文阳,你觉得公瑾所言如何?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