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昭叹息一声,他就知道徐宣会问出这样的问题,于是才让他畅所欲言,也好引出自己的解释:“不瞒宝坚,玄德公在徐州的种种政绩,我也是看在眼里,很是钦佩。只是先前因陶公之故,使我心灰意冷,只想苟全性命,因此拒绝了玄德公所征辟。”
“虽蒙玄德公不弃,再度征辟,可昭肉眼凡胎,不识明主,如何还有颜面再应辟呢?”
听了张昭的话后,徐宣和陈矫都明白了过来。
张昭一方面是颜面有损,一方面也是顾虑名声。
张昭既觉得自己在刘备落魄的时候没有应辟,现在应辟,岂非有坐享其成之嫌疑。
眼下刘备一统徐州,声势大振,他在这时候投效对方,岂不是更显得他张昭是个唯利是图的小人了?
张昭犹豫再三,最终还是拒绝了刘备的第二次征辟。
张昭心里是相当后悔的,倒不是贪恋官位,而是刘备的表现远远超出他的想象,而他竟然因为陶谦的关系厌屋及乌,错过了这样的明主。
张昭现在不过四十,身体健康,正是一个人政治年龄的黄金时段。
拒绝陶谦的征辟,那是张昭宁缺毋滥,看穿陶谦不是明主,更看不惯陶谦亲小人,远贤才的可鄙行径。但这不代表张昭就真的不想出仕了。
刘备虽然是接的陶谦的班,可为人性格,治政手段,与陶谦竟截然不同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