几天后,4月26日,星期六,《京城晚报》的文化娱乐版右下角,出现了一篇标题颇为耸动的报道:
主标题:《京城惊现“天价婚礼记录”?母爱价值千金,豪掷近万,只为一部“婚庆电影”!》
副标题:《电影制片厂神秘团队操刀,广告午夜引热议!》
文章以周小斌略带调侃又充满猎奇的口吻,详细描述了陈女士如何花费巨资为儿子订购“婚庆电影”服务,并引用了大量陈女士的原话,极力强调“电影”与“录像”的区别,突出其“天价”与“神秘感”。
报道的最后,还特意提到了那支“只在深夜文艺频道《午夜影院》播出后短暂出现的、拍摄得极具电影质感的唯美广告”,并暗示其正是这股“高端婚庆风潮”的源头。
1996年的《京城晚报》发行量巨大,深入京城千家万户,是许多市民每日必读的报纸。
这篇报道一出,瞬间就像一块巨石砸进了平静的湖面,激起千层浪!
“嚯!九千块钱拍个结婚录像?这家人疯了吧?”
“婚庆电影?啥意思?结婚还能拍成电影?”
“电影制片厂还接这活儿?真的假的?”
“广告?啥广告啊?说得这么邪乎?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