票补,可不是简简单单的砸钱,买票房……
这背后涉及的利益可太多了。
票补的概念早就有了,10年就有电影票团购,11年美团电影票业务,成为仅次于“餐饮”的明星业务。
12年就出现了美团电影,其后改名猫眼电影。
然而真正的票补,要到14年才会开始,猫眼率先投入上亿元,推出了3.8元、9.9元等的超低价票,抢占市场。
猫眼之所以用了两年时间,才全面铺开票补业务,因为这背后涉及到了电影上中游三方的利益。
尤其是对院线的话语权,是一个非常恐怖的破坏……
票务平台一旦涉及发行,影院不配合,那就真的毫无竞争力了。
别家十九块看电影,你家五十块……哪来的竞争力。
当然这背后还有其他的牵扯,院线可不是粘板上的鱼肉,任人拿捏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