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而,也正是《英雄》票房和口碑的巨大胜利,让无数从业者和自诩为“公知”的文青影评人,对张一谋导演的成就在“羡慕嫉妒恨”之余,更必欲除之而后快。
在那些文青影评人看来,张导不再去拍反映东大落后面貌的乡土文艺片,而改拍获得巨大票房成功的商业大片,便是“一心赚钱,背弃艺术理想”;
张导在影片中倡导的家国情怀,对一代伟人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国家,奠定我华夏民族千秋基业的崇敬,更被那些怀着对体制深刻不满的“GZ”影评人们解读为“屈从权力、献媚体制”,是以大批特批。
更有许多追名逐利之徒,则纯粹就是把批判和抹黑张导这个东大电影最杰出代表,当作了彰显自己眼光、见识如何高明的手段。
早年网络尚不发达,纸媒仍有相当影响力,广大公众对电影的认识也有所欠缺。
这些从纸媒驾临网络,喜欢在云山雾里装腔作势的“影评人”们,也相当程度上掌握了评价电影的话语权。
于是在他们的所谓“影评”中,《英雄》《十面埋伏》这些在国际影坛颇受好评、获奖和提名无数、海外票房更远高于本土票房的作品,居然都成了堆砌色彩、剧情套路、故事苍白的“烂片”!”
接着就是摆英雄、十面埋伏、满城尽带黄金甲、金陵十三钗的票房、口碑、提名、入围获奖纪录。
洋洋洒洒上千字。
“有史以来,所有华语片在奥斯卡奖总共只有七次提名,其中张一谋一人就提名三次,(另有李桉作品提名三次,陈凯子《霸王别姬》提名一次)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