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浦江上游运来的石材堆的像小山,木材码得整整齐齐,都是已经风干的成品。
看样子颠地洋行为了准备材料,花了不少钱。
他绕到仓库角落,见这里堆着几十只木桶,盖着粗麻布。好奇地掀开一只,里面竟然是灰色的粉末,摸一把细得像面粉。
“水泥?”陈林眼睛一亮。
英国佬都用上这东西了?
他哪知道,1824年英国石匠约瑟夫?阿斯谱丁就注册了“波特兰水泥”专利,这些水泥正是来自加尔各答的水泥厂。
不过这个时候的人们还不知道如何应用钢筋混凝土结构,要到1854年,英国建筑师威廉·威尔金森才首次使用金属棒和金属绳索建造了一个钢筋混凝土屋顶。
眼下这栋楼卡在框架上——清国工匠习惯木构卯榫,可颠地非要石墙,传统木架根本撑不住,工期才拖到现在。
陈林赶紧让人把石匠、瓦匠、木匠的工头都叫过来。
工头们大多是胡子花白的老汉,袖口沾着灰浆,手里还攥着各种工具,见叫他们的是个半大孩子,脸上都带着不屑。
“各位爷爷、伯伯,”陈林客客气气地拱手,“小子陈林,奉颠地先生的命来管工地。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