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第347章 文章虽工,于国何益? (1 / 3)

作者:墨云凡 最后更新:2025/10/23 8:19:26
        第347章文章虽工,于国何益?

        历朝历代,为君者多善用“帝王心术“驾驭朝局。每遇改革图新之际,往往将臣子推至风口浪尖,令其冲锋陷阵。

        若事成,则归功于天子圣明;若事败,便以臣子为替罪羔羊,轻则罢黜,重则问斩,以此平息众怒,保全帝王清誉。

        纵观史册,如此悲剧屡见不鲜:商鞅变法强秦,终遭车裂于咸阳;吴起治楚南平百越,却被乱箭射死于楚悼王灵前;王安石推行新法,熙宁梦碎后郁郁而终;就连本朝张居正,十年改革让大明国库充盈,身故不久便遭抄家清算,险些开棺戮尸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些能臣干吏,不过是帝王手中利剑,用毕即藏,钝则弃之。何曾有过君主如今日这般,明确昭示要为臣子担当全部责任?这需要何等的气魄与胸襟!

        若非身怀系统,拥有源源不断的精锐军队、忠诚干吏与充足钱粮,朱由校或许也会选择那般权衡自保之道。但此刻,他拥有绝对的底气,无需退让,无需妥协!

        在绝对的实力面前,任何权谋机变都显得苍白无力。他要让满朝文武明白,既为他的臣子,就当勇往直前,不必瞻前顾后,玩弄那些明哲保身的把戏。

        二人心潮澎湃,殿内气氛为之一缓。

        方从哲趁机转换话题,躬身奏道:“陛下,今岁乃酉年,正值国家抡才大典,三年一次之科举正科将至。此亦为陛下登基以来首次开科取士,事关为国选贤,意义重大,礼部需早作筹备。然礼部尚书一职至今空缺,科考筹备诸事繁杂,臣特来请示陛下圣裁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朱由校目光微动,看向以清正耿直著称的李邦华:“科举乃国之重器,自当慎重。朕登基时日不久,李爱卿,你久历宦海,于典章制度最为熟稔,便由你为朕详细分说一番此次科举的章程规制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李邦华闻言,精神一振,整了整衣冠,躬身应道:“臣,遵旨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他略一沉吟,便条理清晰地陈述起来:“陛下,我朝科举沿唐制而更周密,每三年一科,称‘正科’。逢子、午、卯、酉年,各直省先举‘乡试’,考期在秋八月,故亦称‘秋闱’。考生需经县试、府试层层筛选,方能入场。乡试中式者为‘举人’,榜首称‘解元’,如当年唐伯虎便是应天府解元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
(←快捷键) <<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>> (快捷键→)

大家都在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