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孔家风波的尘埃落定,朱由校难得迎来了一段相对平静的时光。
果不其然,正如他所预料的那般,关于科举内容改革的争议在朝堂内外持续发酵,一时间沸沸扬扬。
不过这些争议大多集中在一些中层官员之间,尚未波及到真正的中枢决策层面。
如今大明的权力中枢格局颇为耐人寻味,自周嘉谟被罢黜后,内阁仅剩文华殿大学士方从哲与武英殿大学士李邦华二人共掌机要,而朱由校却迟迟未添新阁臣,有意让这两位老臣相互制衡。
六部之中,黄克瓒等守旧派固守成规,王在晋等中立派观望,随波逐流,毕自严、徐光启、熊廷弼等由朱由校提拔的务实派官员则牢牢攥住财、礼、兵三部实权;
再加上出自系统翰林院的都察院左都御史顾昭、大理寺少卿等要员点缀其间,看似山头林立,实则整个朝堂的权柄已尽在朱由校掌控之中。
即便手握系统翰林院源源不断输送的官员,朱由校却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,他有意识地控制着传奉官的任用数量。
毕竟以少数亲信协助掌控朝堂,推进改革的进度实属无奈之举,但若大量任用传奉官占据朝廷要职,势必会堵塞正常的晋升通道。
唐末的黄巢不就是由于权贵垄断仕途,屡试不第,最终愤而写下“冲天香阵透长安,满城尽带黄金甲“的千古名句,揭竿而起,发现打进长安比考进长安更容易,一度掀翻了整个大唐的统治。
而且如今的大明朝堂上需要不同的声音来提醒自己保持清醒,而不是只听一人号令的傀儡朝堂。留些不同声音,反倒能让朕看清路走得对不对。
就像他之前所说,他来到大明,是想让那些在史书中寥寥数语的任务重新变得鲜活,想让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无声坚守、挣扎的忠臣良将、仁人志士重新散发光芒在这煌煌盛世。
前几日,方从哲与李邦华联袂求见,刚踏入暖阁,方从哲就颤巍巍地跪伏在地:
“陛下,老臣年逾七旬,精力不济,近来处理政务愈发吃力,恳请陛下恩准老臣告老还乡,颐养天年。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