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邦华也躬身附和:“陛下,科举改革争议日盛,老臣等虽竭力调和,却难平众议,还请陛下定夺。”
朱由校扶起方从哲,见他额头沟壑间满是疲惫,心中了然——这是跑来跟朕谈条件来了。
“两位爱卿,这是为何,朕还要指望两位老大人为朕排忧解难!”
“陛下,老臣近日收到各地学子联名上书。寒窗苦读三载,如今科举改制,许多士子准备的经义文章突然不作数了。那些寒门子弟,全家省吃俭用供其读书,就指望这一朝金榜题名......”
李邦华也躬身补充:“臣等深知科举改革势在必行,但寒门士子确实艰难。许多人连赴京赶考的路费都要东拼西凑,如今又要重新准备策论、算学,实在是力不从心。”
朱由校闻言,不禁想起前世那些备战公考的同窗。寒门学子的艰辛,他再了解不过。但他更明白,改革最忌半途而废,既然已经迈出这一步,就绝不能后退。
他沉吟良久,终于开口:“二位爱卿所言极是。但科举改革关乎国本,绝不能因噎废食。”见两位老臣面露难色,他话锋一转:
“朕也知天下士子因科举改革心有不安,况且贸然变更考试内容确实有伤天下士子之心,索性于明年加开一届‘恩科’。
凡赴考士子,百里外者路费皆由内帑承担,再放宽录取名额三成——如此,既能广纳贤才,也能安士子之心,元辅以为如何?”
方从哲与李邦华齐齐一怔,他们本来只是想过来做做样子,以安抚朝堂众人之心,可没想着真的能够改变陛下的想法,毕竟当今天子行事,虽然年少,但是自有章程。
确实是没想到,陛下竟然真的有所理解,‘恩科’乃帝王殊恩,不仅能平息争议,更能让天下士子感念皇恩。
“陛下恩威并施,既坚持革新,又体恤士子,实乃万民之福!”两位老臣齐声称赞。
果然“恩科“的消息一经传出,朝堂上的争议之声果然渐息。那些原本激烈反对的文臣们纷纷转变口风,盛赞陛下虚怀若谷、从谏如流,实乃圣明之君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