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第292章 明期蒙古草原格局演变与部落兴衰详解 (5 / 6)

作者:墨云凡 最后更新:2025/10/23 8:19:26
        (四)漠北蒙古:远离中原的“草原孤岛”

        漠北蒙古又称“外喀尔喀”,是达延汗时期喀尔喀万户北迁后的产物,主要由七部组成,以杭爱山、克鲁伦河为中心,覆盖今蒙古国大部分地区。

        16世纪中期,外喀尔喀七部分为三大领主势力:

        左翼由达延汗幼子格哷森札札赉尔的长子阿什海达尔罕统领,

        右翼由次子诺颜泰哈坦巴图尔统领,中翼由三子乌巴岱彻辰统领,彼此保持着松散的联盟关系。

        由于远离中原,外喀尔喀与明朝的直接冲突较少,主要通过漠南蒙古间接获取中原物资。但该地区面临着来自西部卫拉特蒙古与北部沙俄的双重压力。

        16世纪后期,卫拉特蒙古的准噶尔部开始向漠北扩张,与外喀尔喀发生多次战争;

        17世纪初,沙俄势力侵入贝加尔湖地区,迫使外喀尔喀的布里亚特部臣服。在这种困境下,外喀尔喀各部一方面加强内部联合,另一方面寻求藏传佛教的支持,邀请西藏喇嘛到漠北传教,逐步形成了“政教合一”的统治模式。

        布里亚特蒙古作为漠北蒙古的“边缘部落”,世代居住于贝加尔湖以东的森林地区,被称为“林中百姓”,以狩猎与游牧为生。

        17世纪30年代,沙俄哥萨克骑兵侵入布里亚特草原,通过修建堡垒、强迫纳税等方式进行殖民统治。

        布里亚特部曾多次反抗沙俄入侵,并向漠北喀尔喀部求援,但因喀尔喀部自身难保,最终在1654年被沙俄彻底征服,成为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的前身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
(←快捷键) <<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>> (快捷键→)

大家都在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