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小节二:劫后余生:文明 ICU 全景实录 (4 / 5)

作者:心灵账本 最后更新:2025/10/4 15:29:37
        “源流”的“暂停”,不是“停止”,是“程序未响应”后的“卡住”。老科学家陈教授每天都会盯着检测仪器,仪器上显示“源流”的能量流动速度降到了0.01%,但能量核心还在发光——就像休眠的火山,虽然不喷发,却还在积蓄能量。陈教授说:“我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‘重启’,可能是明天,可能是100年后,也可能永远不会——但只要它还在发光,我们就不能放松,因为它一旦‘醒过来’,我们可能连第二次‘暂停’的机会都没有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沟通渠道”不是“桥梁”,是“一根随时会断的蛛丝”。特遣队试着给“源流”发送信号,信号里包含着人类的语言、音乐和图片,他们等了7天,才收到一点微弱的反馈——那是一道和艾拉信号相似的波动,却无法解读。有人想加大信号强度,陈教授却拦住了:“我们不知道这道波动是‘回应’还是‘警告’,如果贸然加大强度,可能会刺激‘源流’,到时候连这根蛛丝都会断。”现在,这道“沟通渠道”更像一个“摆设”:他们每天都会发送信号,却不知道对方有没有收到,也不知道收到后会有什么反应,只能抱着“万一有希望”的念头,一遍遍地发送。

        综合诊断:文明系统性衰竭,从“根”上烂了

        经济:退回“以物易物”的原始丛林

        货币不是“废纸”,是“连擦屁股都嫌硬”的垃圾。在某个掩体里,有人拿出一沓曾经的百元大钞,想换半瓶净水,结果被人扔到了一边:“这玩意儿能喝吗?能暖身子吗?”现在的“硬通货”是能救命的东西:一瓶干净的水能换两块压缩饼干,一颗抗生素能换一件完好的防化服,甚至一块能用来生火的燧石,都比黄金值钱。

        “经济体系”不是“不存在”,是“退化成了部落交换”。每个掩体都有自己的“交换点”:有人用修好的收音机换了一把斧头,有人用攒了半个月的罐头换了一双防水靴,还有人用自己的体力换食物——帮别人搬运物资,能得到一小块巧克力。但交换里全是“生存法则”:强者能换到更多的东西,弱者只能拿自己最珍贵的物品去换必需品。有个女人,为了给生病的孩子换一颗退烧药,把自己唯一的项链(那是她结婚时的嫁妆)给了别人,结果拿到的“退烧药”是过期的,孩子最后还是没了。

        社会:从“三元文明”到“部落化求生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三元文明”不是“消失”,是“连提都没人敢提”。现在的社会只有“我们掩体”和“他们掩体”的区别:A掩体的人不会轻易给B掩体的人开门,因为他们怕对方来抢食物;C掩体的人发现了一处未被污染的水源,却对外保密,因为他们怕“分一杯羹”后自己不够用。曾经的“法律和秩序”,现在缩成了“掩体公约”——比如“不准浪费水”“不准大声喧哗”“发现危险要通知大家”,但这些公约的约束力全看“谁拳头大”:如果某个壮汉违反了公约,其他人只能敢怒不敢言,因为他们怕被壮汉赶走,失去掩体这个“庇护所”。

        甚至连“互助”都成了“奢侈品”。有一次,A掩体的食物吃完了,派人去B掩体求助,B掩体的人犹豫了半天,最后只给了他们三罐过期的罐头,还让他们“赶紧走,别把病毒带过来”。有人说:“不是我们不想帮,是我们自己都快活不下去了,帮别人,就是把自己的生存机会让出去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科技传承:断代的“知识坟墓”

        “知识断代”不是“没人懂”,是“懂的人在消失,想学的人学不会”。在某个数据中心,还存着量子物理、基因编辑、航天工程的知识,但守护数据中心的科学家只剩2人,其中一个还得了严重的肺病,每天只能工作2小时。有个18岁的年轻人想跟着科学家学基因编辑,结果翻开课本,里面的公式像天书,科学家试着给他讲解,却发现自己记不起公式的推导过程——“我以前能背下来的,现在脑子像生锈了,什么都想不起来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
(←快捷键) <<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>> (快捷键→)

大家都在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