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光透过玻璃窗洒在会议桌中央,映出一圈圈木纹的年轮,仿佛时间本身在此刻凝固。要能将一叠文件轻轻推至桌前,指尖划过封面上烫金的字样??《全国工人技术创新联盟试点实施纲要(初稿)》。她抬头环视会议室:玛丽、李工、莎拉、内森、苏珊、威廉,还有从曼彻斯特赶来的技术协调员艾略特,所有人神情专注,像一群即将启程的探路者。
“各位,”她开口,声音不高,却穿透了清晨的静谧,“我们不是在写一份报告,而是在铺设一条新路。这条路没有地图,也没有先例可循。但我们知道方向:让每一个愿意动手、动脑、发声的人,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。”
莎拉翻开记录本:“目前已有七家工厂明确表示愿意加入首批试点,包括伯明翰的钢铁联合体、利物浦港务机械厂和纽卡斯尔蒸汽机装配中心。它们共同提出三个核心关切:数据共享的安全边界、跨厂区协作的决策机制,以及如何防止‘先进经验’沦为形式主义的参观样板。”
“安全边界必须由工人自己划定。”李工接过话头,眼镜片后的眼神坚定,“我在福斯特做了三十年工程师,最清楚哪些参数可以公开,哪些涉及产线稳定性需要加密处理。我建议设立‘透明度分级制度’,由实践委员会与技术部联合评审每项数据的发布层级。”
玛丽点头附和:“还要建立反向反馈通道。比如伯明翰那边抱怨说,他们去年引进我们的M-1系统,但因为气候潮湿、粉尘大,接口腐蚀得快。如果我们只输出方案,不接收问题回流,那就不叫联盟,叫殖民。”
要能嘴角微扬:“所以这次我们要做的是‘活体网络’,不是单向输血。每个节点既是学习者,也是贡献者。我提议,在各试点工厂之间搭建一个共用的技术日志平台,所有改进案例、失败教训、维修心得都以匿名化方式归档,支持关键词检索和版本追溯。”
“名字呢?”内森忽然问,“总不能一直叫它‘那个系统’。”
沉默片刻,苏珊轻声说:“就像托儿所孩子画的地图……不如叫‘工人心图’?”
众人一怔,随即纷纷点头。要能眼中泛起暖意:“好名字。因为它记录的不只是机器运转的轨迹,更是人心跃动的脉络。”
会议持续到午后,窗外阴云渐聚,雪花开始无声飘落。最终敲定的框架包含五大支柱:**知识共享平台、双轨评审制推广、跨厂技能培训轮岗计划、职工议事会标准化章程、以及“创新种子基金”的区域分配机制**。每一项都配有详细执行路径与时限表,甚至预留了试错缓冲期。
散会后,要能独自留在会议室整理资料。门被轻轻推开,威廉端着一杯热牛奶走进来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