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年后,蒙古人围困卫州,金兵前去救援,用诸部都尉的士卒牵制汉世侯诸军,另一边则集中精锐骑兵,专门冲击蒙古骑兵。结果蒙古骑兵溃败逃亡,导致汉世侯诸军被金兵包围,史天泽突围逃跑,严实被金人活捉,围攻彻底失败;
又过了一年,窝阔台亲率大军攻入关中,然后派西征大将、“四獒”之一的速不台,率领数万大军向东,出崤山,试图突破金国的关河防线。金人来不及调动,又把一千忠孝军丢过去救火,背后跟着一万都尉军接应。
忠孝军故伎重演,在倒回谷谷口堵住去路,攻击蒙古前锋,速不台连忙派遣主力重装部队顶上,把他们包围。然而忠孝军战斗力太强,一时间没法解决战斗。后续金兵跟了上来,反过来包围了混战中的蒙古军。结果速不台大败,损失士兵万人,丢失战马数万匹。
窝阔台对此大为光火,特意去训斥他。而这一系列失败,也让蒙古人意识到,在西征中无往不利的战术,开始不能满足新环境下的需求了。此后,他们的战法,也开始了新的变化。
匈牙利人恐怕是不知道这些战例的,不过,对付游牧民的方法,只要和他们打过几次,多少都会有些数。大家也都有各种方法,专门针对游牧战术的痛点——甚至连斯拉夫人都会。
“曼古歹”的核心是用轻骑兵骚扰敌人,最好让士兵疲惫、阵型离散,而反过来,能避免这些问题,就不太怕这种战术。
比如最简单的一点,不怕射就行。蓝水河之战中,立陶宛就部署了大量持塔盾的矛兵,还招募了大批弩手。在对射中,鞑靼骑射手发现自己根本射不过这些步兵弩手。并且,随着立陶宛步兵的进军,他们自己也被迫逐渐后退。而当后撤开始的时候,立陶宛骑兵立刻杀出,导致后退变成了溃败,战役因此失败。可见,只要不怕射,能稳住阵脚,就可以获得不少优势。
退一步说,哪怕打也打不过,射也射不过,只要紧密抱团,不被敌人分割和击溃,其实也行。几年后,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率军前往顿河附近的库利科沃,迎战金帐汗国的实际掌权者马麦。马麦的军队比立陶宛人面对的那个不知名宗王,要更加精锐,但德米特里也有对策——他团了更多的人来抱团。
罗斯人的编年史声称他足足往阵型里,塞了15到20万人的步兵。后世学者一般认为这个数字太夸张,不过沙俄晚期的史学家还是认为,应该有10万到15万;而苏联军事专家们则认为起码有五六万人。
这一“坨”巨大的步兵阵型,直接堵住了本来就不算宽敞的库里科沃战场,导致马麦根本没法发挥出自己的机动性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