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春秋》房除薛淮之外,另外两名考官分别是翰林院修撰高廷弼和编修柳彧,他们要在三天时间内交叉评定六百余份试卷。
工作量实在太大,因此他们不可能对每份试卷字斟句酌,基本只能快速阅览给出一个大概的档次,然后再将那些具备荐卷资格的试卷留下细读,每位考官都要在试卷上留下是否推举的记号,若是选中为荐卷还需写明批语。
及至初五深夜,薛淮已经看完将近四百份试卷,他暂时停了下来,疲惫地揉了揉酸涩的眼眶。
对面的高廷弼和柳彧眼中满是血丝,状态比他好不到哪里去。
刚开始三人还会闲谈说笑几句,尤其是高廷弼似乎有意和薛淮亲近起来,不止一次谈起和赞赏他的咏梅词,而如今他早已没了那份兴致,被淹没在仿佛无穷无尽的试卷之中。
薛淮歇息片刻,重新投入阅卷。
当他看到手中这份试卷某几个固定位置的熟悉字眼,心中涌起复杂的情绪。
早在进入贡院之前,姜璃便告知他,太子有意提携的五名举子会选择五经之中的《春秋》题,这显然是因为薛淮治的本经就是《春秋》,这样一来他们的试卷即便经过糊名誊抄,最后也会出现在薛淮手中。
这个时候他们只需按照提前约定的暗号,在答题中写下那几个特殊的字眼,薛淮便能认出他们的试卷。
虽说姜璃希望薛淮能够帮太子一次,但是薛淮并不想真的那样做,一者此举后患无穷,二者他不能太过降低自己的底线,所以最终他只会看试卷本身的水准。
“第五份,写得还算可以。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