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135【观海潮】 (1 / 6)

作者:上汤豆苗 最后更新:2025/10/17 23:27:06
        扬州,运司街。

        两淮都转运盐使司便坐落于此。

        街口南北两端设圈门拱卫,北为拱极门,南立迎熏门,东边还有一座宾阳门,三座圈门由高墙相连,如瓮城一般将盐运司环护其中。

        衙署外墙以青砖砌筑,黏合糯米汁与白灰,底部密植木桩加固,门楼高逾三丈,森严如堡垒。

        正门为三开间门厅,门楣悬黑漆匾额,镌“两淮盐运使司”六字。门前踞一对石狮,怒目卷鬣,爪按绣球,威严肃穆。

        盐运使乃从三品高官,比正四品的扬州知府高,因此盐运司衙门的规格建制比扬州府衙更高一筹。

        入辕门后,衙署内部大抵分为三片区域,其一是以运使正堂为核心的政务区,其二是同知、副使、判官等属官的值房和居所,其三则是后院机要禁地,盐运司的内宅藏于其中,院中凿池引来小秦淮河的活水,又有太湖石迭山造景,颇有雅致气韵。

        正堂之上,一位中年官员端坐主位,他身后悬着“盐政重地”匾额,其人须髯庄重,眉眼深邃,身着蚕绸锦袍,腰悬三品云雁纹银牌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便是两淮盐运使许观澜,表字仲泓,苏州府人氏,时年四十八岁。

        先帝朝景云二十四年殿试,许观澜高中二甲进士,后历任翰林院庶吉士、户部山东清吏司主事、浙江盐法道道员、两淮盐运司同知,于太和十三年升任两淮盐运使。

        除去最开始在翰林院的几年,许观澜大半辈子都在和盐政打交道,两淮盐场在他的打理下日渐兴旺,如今逐渐逼近大燕盐税的四成,可谓劳苦功高,朝中传闻他极有可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
(←快捷键) <<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>> (快捷键→)

大家都在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