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第三千三百二十二章发展的眼光 (4 / 5)

作者:龙之宫 最后更新:2025/11/1 19:01:10
        子思和孟子都是为了构建社会共识,子思的中庸就是说个人做事讲尺度,孟子的人性本善是说每个人都有接受仁义教育的基础。

        荀子已经反叛周礼了,认为周礼就是个完蛋货,应该重新建立新的礼制。新的礼肯定要把贵族、国人都包括进去,可惜没成功制定。之所以是礼而不是法,因为法只是赏罚,只有利益共识,没有社会共识,很多时候利益不够,需要社会共识。

        董仲舒天人感应,是皇帝和地方豪强设定契约。皇帝承认豪强的地位,豪强拱卫皇帝,缓解了始皇帝和广大贵族之间的矛盾,第一次稳定了皇帝的地位,使得皇帝和豪强不只是对抗,也可以合作了。

        理学给了士人冲击贵族的基础,使得两个阶级融合成为士大夫。圣人之所以是圣人,不是因为他们的血统和身份,而是因为他们领悟了天地之理,只要格物致知,大家都可以成为圣人。贵族如果无法格物致知,那血统是帮不了他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心学,就是说大家不要格物致知了,只要知行合一,发掘良知就行了,再次降低了成为圣人的门槛。格物致知需要让外人承认才行,知行合一那就是以自己为标准,不需要外界认证。

        一开始儒家只承认贵族,接着面向国人,然后成为阶级之间的契约,最后成为了个人修行方式,变化得连孔子都不认识了。

        社会在发展,儒家也在不断地面对新的阶级,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。

        孔子对贵族,他的弟子对贵族、国人;董仲舒面对的是贵族、国人、野人;理学面对的是贵族和士人的融合;心学面对的是士大夫和百姓。

        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,儒家也是与时俱进,如果都和孔子一样只盯着贵族看,儒家早就被淘汰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最终还是子贡对了,顺应时代,就是站在了胜利的一边。迪奥如此固执,非要和时代对抗,就是螳臂当车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
(←快捷键) <<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>> (快捷键→)

大家都在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