继任皇帝,往往存在给先帝增谥的情况,可能本来就十个字不到的谥号,愣是增到二三十字都不稀奇。
其中,庙号与谥号,以庙号为重,要求尽量做到“不虚美、不隐恶”。
这主要是庙号与谥号重要性的演变问题。
自商朝始,以庙号为主,仅六人有庙号,太祖商汤、太宗太甲、高宗武丁、世祖盘庚、世宗祖甲、中宗太戊,含金量非常之高。
商灭周生,以谥号为主,君王人人都有,含金量也还行。
其后,秦始皇一统天下,不允许臣子私底下议论君王,也就没有庙号、谥号之说。
秦灭汉生,汉朝君王庙号、谥号并行,以庙号含金量最高,仅七人具有,余下君王仅有谥号。
汉灭唐生,本来也是延续汉朝的风格,结果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拼命给爷爷“增谥”,谥号长的吓人,就此被玩坏,渐渐成为了纯粹的偏褒义的东西,已经不足以概括君王的一生。
如此,庙号渐渐重要起来。
大周一朝,便是以庙号为主,钦定君王功过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