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如果让我来负责这个项目,2013年Q4,先找ARM购买HKMG架构的IP授权,然后找二线厂商购买二手的NXT1950i光刻机和配套的刻蚀、沉积设备,没必要买一手,价格太贵。
而且阿斯麦打算推出NXT1950i的升级版,可能比不上NXE3300B,但绝对可以生产14纳米的芯片。”
“2014年Q2,完成设备购置、人才储备培训和生产车间搭建流程;2014年Q3试产流片,完成首颗28纳米芯片的测试工作;2014年Q4把良品率提升到80%以上。”
梁劲松侃侃而谈道。
言外之意,只要资金能及时足额拨付、关键设备如期到位、核心团队顺利组建,给他15个月的时间,就能啃下28纳米制程芯片量产这块硬骨头。
前3个月用来搭建团队、梳理工艺流程,同步完成厂房洁净室的改造;
中间6个月主攻设备调试与工艺验证,反复优化光刻、蚀刻等关键环节的参数;
最后6个月进入试生产阶段,通过海量测试提升良品率,直到稳定达到量产标准。
有理有据,逻辑严密!
接下来,他又详细分享着自己的工艺方案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