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第537章 不留手尾、不落口实 (3 / 8)

作者:泡杯雅木茶 最后更新:2025/9/18 18:10:42
        翟远摩挲着手里的香烟,沉吟片刻问道:“对方打算从远东贷多少钱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冶金厂报上来的数目是三千五百万卢布,理由是要更换一套新炉膛,外加解决工人工资拖欠问题。”徐文海斟酌着说完,又继续补充道:“不过根据我们的判断,这钱就算全数批下去,也填不满冶金厂的窟窿,更不必说将来的发展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即是一定会违约喽?”

        翟远点了下头,望向几位专业人士,缓缓开口说道:“我对工厂不感兴趣,不过土地和货仓还算有些价值。但是一间濒临倒闭的国营厂,都敢开价三千多万卢布,当我们远东是开善堂呀?所以各位不妨帮我分析下,怎么用最低的价钱,让这间冶金厂变成远东的抵押产业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三千五百万卢布的确太高,实际上即便是一千万卢布,冶金厂也不可能偿还得起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徐文海与几个同事简单聊了两句,回头对翟远说道:“银行如果要放贷,假设一千万卢布,那这笔钱可以拆成两笔走账,一半以营运贷款名义,一半锁死做机器更换的经费,条件是要厂区土地连同货仓做抵押,另外在合同里多加埋一个条款,一旦贷款逾期将自动转换成冶金厂的股权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债转股,后世常见的债务资本化,如今金融领域新兴的一种腐败手段。

        对远东银行而言,放出去的贷款本金形同鱼饵,一旦国营厂无法偿还,债权自然转化为股权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样一来,远东银行既无需明目张胆的去收购国企,又不必投入大笔资金,只要遵循合同条款,就能名正言顺地把一座冶金厂的厂区、土地乃至附属资源收入囊中,相比直接投入巨额资金搞并购,跟一家亏损的企业合作,这样做的成本极低,却能高效建起对实体资产的控制权。

        在苏联这个庞大而摇摇欲坠的体制内,除了石油出口,几乎再没有国企能够真正实现盈利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
(←快捷键) <<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>> (快捷键→)

大家都在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