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第1064章 未雨绸缪药材基地计划,家里来客了?(二合一章) (8 / 18)

作者:凤山鹤鸣 最后更新:2025/9/18 17:26:08
        方言其实想的是,现在倒是各地都可以供货,等到改开过后,各地的情况又会出现一些变化,虽然有国家单位在里面保底,但是药材这块儿难免会受到冲击。

        于是方言话锋一转,就说起了目前自己所在的华夏中医研究院秘方研究所,药材供货渠道的事。

        方言是很少在外人面前说这事儿的,一般人甚至都不知道他手下还有个秘方研究所。。

        方药中和陈科冀听到他说这事儿,都有些惊讶,不明白方言是想干什么。

        其实他们还不知道,方言是在未雨绸缪。

        计划经济下药材公司“统购统销”,药农种植与市场需求脱节,常出现“药贱伤农”或紧缺药材高价抢购,比如80年代云南三七暴涨暴跌。

        而且国营渠道重“指标数量”轻品质,导致道地药材流失,比如吉林人参被低档园参替代,改开后日韩药企以资本优势垄断优质产区,像是后面吉林人参70%经韩商转口,收购价压至成本线。

        方言是打算,这时候是非市场化交易,走体制内通道,通过研究所向吉林国营药材公司发正式采购函,陆同志在地方协调优先供应优质药材如特级人参、鹿茸,流程上属于“公对公”,等到改开正式开始,地方政策变动,方言依旧可以拿到一条稳定的药材渠道,保证自己中药材质量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们公司赚到的钱也可以反补这些地方药材基地,形成一个良性循环。

        后世就是因为好多这种循环没有了,所以中药材基地好多的药材都卖不出去,或者就是被国外的人压价。

        这里面其实是有成功案例的,在1982年同仁堂与吉林集安参农的“定向种植协议”,使边条参优质率从40%升至80%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
(←快捷键) <<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>> (快捷键→)

大家都在看?